環保生意大投資低收益 未來五年10萬億投入九成靠民資
發布時間:
2015-07-28
隨著“大氣十條”、“水十條”相繼出臺,“土十條”也呼之欲出,圍繞環保的三大行動計劃將帶來數萬億投資需求。但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了解到,主營污水生意的環保企業生存狀況并不樂觀,雖有宏觀層面的激勵,但如“稅收政策反復”、“治理標準一刀切”等政策環境,讓原本微利的水務環保企業們叫苦不迭。
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環境中,水務環保企業將作何打算?在PPP模式的推廣下,環保企業如何把握這一商業模式?近日,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以國內水務環保領域的國資、民營企業及境外水務巨頭為樣本,深度對話公司高管與金融體系監管層,試圖解析“污水生意經”的現實與困惑。
在綠色生意爆發之時,最令環保企業苦惱的莫過于資金問題。方興未艾的綠色環保產業,似乎理想很豐滿,但現實卻很骨感。在巴安水務總經理王賢看來,“不是骨感,而是非常骨感”,融資難、融資貴的資金問題,是最讓環保企業們頭疼的。
在“2015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”上,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大型龍頭企業,融資問題都是最受關注的“槽點”。一方面,環保項目投資巨大而收益率相對較低,資本往往不太愿意投資;另一方面,部分污染型項目回報率太高,又吸引了太多資金進入。“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綠色金融體系來激勵民間資金投入到綠色行業。”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,中國未來5年所需的綠色投資每年至少兩萬億元,其中政府預算只有10%~15%。
每年需投2萬億九成靠民資
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在<
相關新聞

推動綠色新能源,共建美好未來